每经记者|刘曦 每经编辑|裴健如
“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增量零部件的核心供应中心。特别是在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全球装机份额接近70%,智能化零部件也从过去的输入转向输出,展现出强大的产业竞争力。”11月21日,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2025)上表示。
他援引预测数据指出,到“十五五”末,中国汽车年产量有望达到4000万辆,其中国内销量约2700万辆至2800万辆,海外产销将超12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销(预计9000万辆)的45%左右。更关键的是,无论车辆产自何地,其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比例——即“含中率”,将持续攀升,彰显中国供应链的全球渗透力。
张永伟(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
面对未来供应链的竞争格局,张永伟认为,动力电池、芯片和软件将成为三大主要领域。尽管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已形成规模优势,但上游资源垄断和技术快速迭代带来双重挑战;在芯片领域,虽然国产算力芯片取得突破,但大量小芯片的自主化进程仍需加速;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则成为智能汽车竞争的底层基石。这三个领域均具有极端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张永伟分享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随着贸易出海模式面临挑战,本土化制造成为新选择,但配套和人才问题也随之凸显。为此,一些企业创新提出“双工厂”模式,通过国内“大脑工厂”远程控制海外“手脚工厂”,有效平衡了本土化与风险控制。同时,跨国企业战略也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在中国,为世界”,进一步推动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进程。
展望未来,张永伟强调,中国汽车供应链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四化”方向持续进化。通过强化技术自主、优化全球布局、推动跨界融合,中国有望在全球汽车供应链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