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备受瞩目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完赛。在这场集结了二十多家参赛队伍的竞逐中,尽管有摔跤、换机器人等状况发生,但在部分参与者看来,这些意外情况都是“有效失败”。机器人寻求真实场景的落地验证、投资人关注落地机会、参赛企业也收获了一波商业流量。
从实验室到马拉松赛道,一个新兴产业正在踉跄中重构新的世界。
稳定性成关键,季军仅换一次电
4月19日上午,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结果出炉,来自北京的“天工Ultra”和松延动力机器人N2获得了冠军和季军,来自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益得”)的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则获得了第三名。
卓益得创始人李清都在赛后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采访,行者二号双足机器人在本次比赛全程展现出来的稳定表现,实际上是面向市场的一个可靠性证明。“我们的技术路线和在场所有其他的机器人都不一样。”李清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行者二号机器人采用的是肌腱仿生驱动技术路线,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受制于电池能量密度与电机功率密度的瓶颈。
行者二号有着纤细的双腿,身高一米七,整机重量仅仅28公斤,轻量化设计优势十分明显。李清都介绍,肌腱仿生(绳)驱动机器人对增加负载、降低自身重量效果显著。他向记者解释,传统机器人多靠单个电机驱动关节,负载能力取决于关节峰值扭矩。卓益得机器人则采用绳驱动,让多个电机按功率需求动态分配给多个关节,节能且能降低峰值功率。
“我们目前可以实现 6 小时的动态续航,因此我们也是所有参赛队伍里面换电次数最少的队伍。”李清都透露,目前,天行者二号正在进行量产准备。
灵宝CASBOT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本次比赛几乎所有赛队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前往现场准备的。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运动智能研发中心负责人杨国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参加本次比赛的CASBOT SE的运动能力有所升级,在得知比赛消息后,CASBOT SE就已经在实验室进行测试,每天至少跑半小时到一小时。
在CASBOT SE跑步时,在旁边陪跑的工程师们一边防止机器人摔倒,一边记录续航、耐久和稳定性等数据。在实际的比赛中,CASBOT SE也实现了较高的稳定性,没有出现摔倒等意外情况。灵宝CASBOT 联合创始人、COO张淼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2025年,灵宝将实现线下交付一百台左右。
获得第一名的天工机器人团队则表示,本次参赛,主要是能更好地去验证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并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本体和一体化关节的稳定性和耐热性,运动控制算法的泛化性,能耗系统的高效率等等。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马拉松现场也有宇树机器人的身影。宇树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现场有不少宇树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根据《宇树关于这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小说明》,宇树表示现场的宇树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董事长现场打广告,投资人找落地机会
“就机器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行业肯定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发展的。”一位在现场观赛的私募基金管理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观看这场比赛的重点是想看一看机器人如何才能在真实的世界更好落地。“特别是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要的就是一个通用性,这次比赛也恰恰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一看机器人目前究竟跑得怎么样。”
作为一个窥见行业发展真实情况的窗口,上述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的状况基本符合他的预期:“当前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泛化性均有所缺失,不过我们在现场也看到了机器人团队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很快,能够在维修之后迅速站上跑道,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有效失败’。”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获得第二名的松延动力团队在跑步过程当中采用了“多机作战”的战略,组建了“小顽童”和“旋风小子”两个队伍,两支队伍均采用了公司今年3月份最新发布的机器人N2。
在实际比赛当中,“旋风小子”采取了人类陪跑员跟随的方案,而“小顽童”则是没有人类技术人员陪跑。比赛过程中,“小顽童”和“旋风小子”位置分列二、三名,并且数次交换位置,最终是“小顽童”夺冠。
在现场,松延动力的董事长姜哲源也头戴“必胜”头套,给自家N2打了一波广告:“5000定金现场锁单,价格三万九千九,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据了解,N2机器人起售价为3.99万元人民币,发售后就已获得超500台订单,产品应用于科研教育、文旅导览、养老陪伴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