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医疗正在成为传统医疗企业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4月9日,我国已注册9754家医美相关企业,现存超过16万家医美相关企业,其中超六成企业成立于近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消费医疗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点。机构投资者正在将“AI赋能”列为医美企业核心估值指标。
多家医疗器械公司开拓医美新赛道
郑宁是上海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创始人,今年年初,他的公司开始悄然布局医美赛道,围绕外泌体开展业务——这是一种近年来宣称有细胞抗衰功效的物质。郑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医疗器械行业近几年的增长遇到瓶颈,消费医疗的市场潜力巨大。
在郑宁看来,“严肃医疗”企业拓展医美业务是一种“降维打击”。“这并不是另起炉灶,严肃医疗的很多经验和技术是可以用在医美领域的。”他说道,“我们主要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所以开始探索消费医疗领域。”
不仅仅是国内企业转向消费医疗,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转型。一家美国运动医学领域的医疗器械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去年开辟了医美新赛道,面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一种被称为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技术,这种技术过去用于治疗运动损伤,但如今也被用于改善肌肤功能。
由于看好消费医疗的市场需求,一些原本从事细胞基因治疗(CGT)产品制备的CDMO厂商也开拓了再生医学业务。公开信息显示,CGT-CDMO厂商和元生物(688238.SH)去年已成立全资子公司和元和美再生医学中心,探索细胞治疗的衍生业务,涉及外泌体和重组蛋白等技术,主要针对医美等消费医疗客户。
跨国美妆巨头也开始押注再生医学领域。例如欧莱雅战略投资了生物技术公司杉海创新,该公司从事与重组胶原蛋白相关的技术。欧莱雅正在推广“整全美学”的理念,将产品介入消费者医美的各个阶段。
多家医疗公司相关人士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明显增强,消费医疗潜力巨大,呈现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等特点。消费医疗也正逐渐成为新型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2024年国内医美领域融资额不减反增,30起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并未受到整体创投走势下滑的影响。包括贝泰妮、华熙生物、美莱医疗、新氧等产业方均参与到医美投资中。
具体来看,医美市场获得融资的主要为上游企业,集中在注射填充相关企业。注射填充是近年来医美市场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少女针、童颜针、胶原针等终端产品火爆,重组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细胞外基质(ECM)、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DRN)等材料相关企业获得资本青睐。
2025年,医美领域的投资热潮预计仍将持续。仅今年1月,就有以琼脂糖填充剂为核心产品的花瓣生物完成首轮融资,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研发为主的苏州美创完成A+轮融资,以及新型能量源技术研发企业奥尼科医疗完成天使轮融资。
凯乘资本近期帮助美柏生物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美柏生物自称是国内首个利用人源细胞体外组织工程技术高效生产ECM再生材料的企业。
凯乘资本方面称,拥有独特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功能性的创新生物医用材料具备极强的市场潜力,是资本市场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该机构持续看好消费医疗、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强大创新能力与商业化潜力的公司。这些企业如能形成“医美-再生-生物材料”全链条布局,将有助于加速临床转化,扩大用户群体。
“AI造脸”真能做到“千人千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消费医疗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点。据相关基金研报,在可预见的未来,AI将加速突破材料研发瓶颈,效果模拟技术将替代传统医美咨询,“千人千面”的精准定制将取代标准化服务。
在这一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正在将“AI赋能”列为医美企业核心估值指标,率先打通AI在“实验室—临床—用户反馈”全链条应用的公司有望获得更多溢价。
“一些AI公司已经可以帮助医美企业或美妆企业优化产品的开发流程,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们也在关注相关的AI平台公司。”一位刚刚入局医美赛道的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市场升级,对于专业性产品要求更高,每个产品都要有自己的竞争特点。”
AI蛋白质设计公司奥泊生科创始人马剑鹏日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也对医美领域有很大的兴趣。”奥泊生科利用AI算法,加速药物的研发。
AI制药公司大湾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陈亮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也服务医美行业客户,例如利用AI技术,已经可以加速包括口红等美妆产品的研发设计。
在诊断领域,AI也提供了新的商机。近日,记者体验了一款皮肤检测设备,借助AI算法,这款皮肤检测仪器通过轻轻接触皮肤,就能给出完整的皮肤诊断报告,分析皮肤的水分、弹性、色素沉淀等十多项指标,并给出改善肤质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AI赋能的诊断设备正在各大医美机构普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欧莱雅、贝泰妮、锦波生物、巨子生物等知名医美或美妆企业宣布部署AI。投资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AI更有前景的应用在于微整形。
医疗投资人陈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使用AI技术可以让微整形的效果更自然协调,很多医美公司都在内部研究,但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
陈敏表示,AI与整形手术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先建数据库,包括对不同人群的效果评估,再帮助医生修改设计方案。
资本市场的嗅觉是灵敏的。在美国,为整形手术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的AI平台公司Bliss Aesthetics刚刚宣布获得近20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匹配患者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并能将整形手术结果可视化。
据估计,美国的整形手术市场规模将在10年内攀升至2000亿美元。在中国,整形市场的潜力更大。
“假设你坐在整形外科医生的办公室里,考虑做一个鼻子整形手术,或许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改变,你一定希望先看一下手术后的效果。”陈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这时整形外科医生只需要拿出一台iPad,轻点几下,屏幕上就出现了你脸部的3D模型,展示了术后效果。”
上述场景将在不久的未来实现。上海九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李圣利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在整形外科领域一定有巨大的应用场景。”
在业内专家看来,医疗科技已经超越了“趣味滤镜”,迈向了更远的未来。通过AI整形手术模拟器,人工智能为传统整形外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能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的植入物也是一个方向,比如3D打印结合AI算法。例如在乳房重建中植入的假体,此前已经能借助3D打印技术,打印出适合尺寸和形状的乳房“支架”,这些支架在植入乳房后,通过细胞培养这些手段可以长出新生的乳房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会逐渐降解吸收,整个降解过程可能需要18个月。
现在根据患者的具体解剖结构,AI可以更精准地辅助假体或者填充物的设计和定制,提高适配度和美观度,优化设计参数,减少人工设计的耗时。此外,AI还能加速生物组织工程、药学、材料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
未来已来,下一步如何?
“AI通过使用复杂的算法分析不同人特定的面部结构、肤质甚至骨骼,从而高度精确地模拟术后的变化,这对于整形外科学科的发展都会有颠覆性的意义。”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整形外科医生沈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认为,未来甚至可能更进一步,人们将见证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可以想象以后戴上VR头盔,就能从各个角度观看术后的3D虚拟人。”他表示。
在沈涛看来,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患者,还能改变外科医生的工作流程,提升外科医生的技能。“这就像飞行员使用飞行模拟器进行训练,新手外科医生可以在无风险的环境中提升技能,而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也有机会完善技术或预演复杂的手术。”他说道。
此外,在医美的咨询环节,AI应用可以回答患者常见的问题,或者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比如聊天机器人初步了解患者的需求,推荐适合的手术类型,或者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确保患者有合理的期望。但沈涛提醒称,AI无法替代专业的医生诊断,仅仅是医生的辅助工具。
尽管人工智能加速了医美领域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伦理方面的巨大挑战。近期,某民营医院推出“AI定制五官”服务引发争议,业内质疑利用算法将求美者面部数据与明星模板比对,生成“颜值提升方案”,并无法打造“千人千面”的方案,反而会制造“千人一面”的“审美霸权”,更在技术赋能的外衣下完成对生命独特性的消解。
对此,陈敏表示:“人工智能依赖于大量的个人数据才能有效运作。因此,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并符合伦理道德至关重要。人们应该确信自己的信息是安全的,隐私不会受到侵犯。”
此外,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它们仍然可能出错。患者和外科医生都必须记住,预测的结果只是模拟,而非保证。因此医生需要向患者清晰地说明这些AI工具的局限性。
“应该避免一些医美机构通过不合规的手段夸大AI作用。”沈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比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患者的面部结构,生成3D模型,让患者预览术后的效果,但不同人的面部结构差异性很大,AI模型需要足够的多样性和精准性,避免出现偏差。”
他还表示,在术后恢复方面,尽管AI可通过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比如通过图像分析手术部位的愈合状况,但对于患者的数据隐私保护也应该符合要求。
“医疗数据是极为敏感的数据,必须确保符合法规的隐私安全保护措施。”沈涛称,“其次,AI的决策透明性也需要关注,医生和患者应该理解AI的建议是如何作出的,避免黑箱问题。”
上海五官科医院副院长、整形外科主任张天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的团队也在积极探索AI在整形领域的应用。但他强调,美归根到底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无论利用何种技术手段,医美机构都不能成为“容貌焦虑贩卖者”,而应积极帮助求美者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
(注:文中郑宁、陈敏、沈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