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类脑计算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起,有关类脑人工网络、类脑机器学习、类脑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涌现。而随着算力、芯片、算法三要素的不断突破,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逐步深入,类脑智能发展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4月18下午,在2025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上,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发起成立,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在会上首次亮相。
科技部五司副司长董琪表示,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领域,有望成为驱动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发展的战略新引擎。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创新机制培育未来产业。科技部将持续协同各方力量,统筹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布局,支持推动类脑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何类脑智能技术如何重要,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看来,它是人工智能性能提升的关键。
当前,规模定律(Scaling Law)已将达到算力和数据的瓶颈,人工智能的性能提升将会放缓。新算法与人工网络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借鉴低功耗但复杂而精巧的人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其多样运算方法和可塑性,将可帮助人工智能突破算力、数据和参数规模的限制,拥有更高级别、类似人脑的通用人工智能。
“我们要借鉴大脑的结构和计算特点,让人工智能突破算力、数据和参数规模的限制,实现更高级别的通用人工智能。”蒲慕明在上述推进会上表示,加快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对于我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新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蒲慕明认为,类脑智能的实现需要真正做到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然而目前脑科学研究者对于大脑机制在人工智能的可能应用认识不够,人工智能研究者对于脑科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两个领域之间的交叉程度不足以支撑类脑智能的发展。至于当下另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脑机接口,主要使用的是用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解碼或操纵大脑信息,目前与类脑智能无关。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类脑研究、和脑机接口目前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融合。
蒲慕明说,人工智能目前最重要的进展是基于符号语言系统的、表现在问答过程的大语言模型。未来需要将大语言模型与物理系统结合-在输入端与多模态感知信息整合技术连接,在输出端与运动系统的控制技术连接,形成一个能与外界产生交互作用、并能学习建立各种世界模型、可具有高等认知能力的物理系统。这种具有高等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5-10年类脑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当天成立的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发起,将开展技术标准创新、产业政策研究、投融资促进、数据共享、测试验证、应用示范、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旨在加强类脑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应用落地,提升产业成熟度。
联盟联席秘书长、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总经理郑忠斌介绍,联盟成员单位有灵汐科技、时识科技、中电海康、华为、长安汽车等企业。这些企业将与联盟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合作,以上海为起点,共同打造面向全国的类脑智能产业生态。“联盟将牵头制定类脑智能标准体系、构建类脑智能数据集,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终端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矩阵由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博康共赢基金、道禾基金、杨浦科创集团等10家投资机构联合发起,将聚焦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支持类脑产业前沿技术研究、落地与应用,完善类脑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类脑产业发展。
于2017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类脑智能布局的上海,通过深化基础原创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等举措,在类脑计算芯片、类脑视觉系统研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表示,上海正全链条布局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强化产品导向,加快应用探索步伐,推动类脑智能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后续将会在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类脑智能基础研究的同时,关注相关变革性、颠覆性前沿技术,聚焦类脑智能软硬件系统,打通“研发-验证-产业化”的链路。同时,还将深化协同创新,共建产业生态,建设类脑智能概念验证中心、应用示范场景和未来产业集聚区,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